故意拖欠工资三年可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向法院起诉或申请支付令等方式处理。
故意拖欠工资三年怎么处理好
1. 协商解决: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了解拖欠工资的原因,要求其支付拖欠的工资。在协商过程中,要保留好相关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以便后续使用。
2.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若查证属实,可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劳动行政部门的介入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压力,促使其尽快支付工资。
3. 申请劳动仲裁: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时,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等。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如果在这三年期间有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等导致时效中断的情形,则仲裁时效重新计算。
4. 向法院起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用人单位出具了工资欠条,且不涉及其他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处理。
5. 申请支付令: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如果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既不提出书面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