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后法院的第***程通常是对起诉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若符合,法院会予以立案;若不符合,会作出相应处理。
起诉了法院第***程怎么办
1. 法院接收起诉材料: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后,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会接收这些材料。他们会对材料进行初步检查,查看是否齐全,比如起诉状是否按被告人数提供了副本,证据材料是否有原件等。
2. 形式审查:法院会对起诉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原告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即原告是否是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而起诉;是否有明确的被告,要能确定被告的身份信息等;是否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诉讼请求要明确具体,比如要求被告支付多少钱、履行什么义务等;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例如该纠纷是否属于民事案件范畴,该法院是否有管辖权等。
3. 决定是否立案:经过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在规定时间内(一般是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立案后,案件会进入排期等后续程序。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裁定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当事人对不予受理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上诉。
4. 补充材料或修改:若起诉材料存在欠缺但不影响基本立案条件的,法院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补充相关材料或对起诉状等进行修改完善。当事人应按照法院要求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案件进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