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执行期间法人变更并不影响执行程序的进行,原法人的相关权利义务一般由变更后的法人承继,法院可继续对变更后的法人采取执行措施。
法院执行期间法人变更怎么办
1. 法人变更不影响执行效力: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在法院执行期间,即使法人发生变更,如法定代表人更换、法人名称改变等,执行依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主体依然是该法人组织本身。因为法人的主体资格并未因这些变更而消灭,所以执行程序不会因法人变更而停止。
2. 变更后的法人承担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法人变更后,其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承受。这意味着,原法人在执行案件中应履行的义务,变更后的法人需要继续履行。例如,如果原法人有未履行的债务,变更后的法人要负责清偿。法院可以直接对变更后的法人采取查询、冻结、划拨其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其财产等执行措施。
3. 信息变更的处理:当法人发生变更时,执行法院会要求相关主体提供变更后的法人信息,包括新的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等。法院会根据这些新信息更新执行档案,确保执行程序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法院也会将执行通知等法律文书送达给变更后的法人。
4. 防止恶意变更逃避执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法人为了逃避执行而恶意变更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法院会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发现法人变更存在恶意逃避执行的情形,法院可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如对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七条规定,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相关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合并、分立、名称变更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变更后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为被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