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官司期间变更法人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不过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并非绝对不可变更。
公司官司期间变更法人是否有法律风险
1. 诉讼程序上的风险:在官司进行期间变更法人,可能会导致诉讼程序出现一定的延误。因为法院需要对新法人的身份信息、权限等进行核实和确认,以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如果变更法人的手续不齐全或者存在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审理进度,甚至可能导致诉讼程序出现中断等情况。
2. 债务承担方面的风险:公司的债务并不会因为法人的变更而消灭。即使变更了法人,公司仍然需要对官司涉及的债务承担责任。但是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新法人以不知情等理由对债务承担提出异议的情况。而且如果原法人存在故意逃避债务而变更法人的嫌疑,债权人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原法人的个人责任,同时也可能会给新法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法律纠纷。
3. 信誉和形象方面的风险:公司在官司期间变更法人,可能会给外界造成公司经营不稳定、试图逃避责任的印象。这对于公司的信誉和形象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公司与合作伙伴、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 法律责任界定的风险:在官司中,责任的界定可能会因为法人的变更而变得复杂。如果案件涉及到法人的决策、管理等方面的责任,需要明确是原法人还是新法人的行为导致的问题。这可能会增加责任认定的难度和成本,也可能会导致各方在责任承担上产生争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条规定,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