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损害赔偿 > > 正文

裁员什么情况下赔偿金

贺贤琴 律师
贺贤琴 律师

四川超跃律所事务所

擅长:合同纠纷, 债权债务, 公司事务,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中,裁员是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决策。而对于被裁员工来说,赔偿金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赔偿金,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有助于员工在面对裁员时能够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裁员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赔偿金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裁员什么情况下赔偿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以下几种常见情况下裁员需要支付赔偿金。

1. 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企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裁员,比如未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就直接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属于违法解除,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标准是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例如,劳动者在该企业工作了三年,正常的经济补偿是三个月工资,那么违法解除时的赔偿金就是六个月工资。

2. 经济性裁员不符合法定条件。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等。如果企业不满足这些法定条件而进行裁员,就需要支付赔偿金。而且经济性裁员还需要提前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3. 裁员时未优先留用特定人员。在经济性裁员时,企业应当优先留用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人员。如果企业没有优先留用这些人员而进行裁员,也可能需要支付赔偿金。

4. 劳动合同期满后企业不续签。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如果企业不支付,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企业支付赔偿金。

裁员什么情况下赔偿金(0)

二、裁员赔偿金的计算方式

了解了裁员在什么情况下有赔偿金,接下来我们看看赔偿金是如何计算的。

1. 经济补偿的计算基础。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 工资基数的确定。工资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如果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例如,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5000 元,三倍就是 15000 元,如果劳动者月工资为 20000 元,那么计算经济补偿时就按照 15000 元为基数。

3. 赔偿金的计算。如前面所说,当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赔偿金是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比如劳动者在单位工作了四年,月平均工资为 8000 元,正常经济补偿是四个月工资即 32000 元,违法解除时的赔偿金就是 64000 元。

三、员工如何争取裁员赔偿金

当员工面临可能获得赔偿金的裁员情况时,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1. 收集证据。员工要收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加班记录等。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工作年限、工资水平等重要信息,对于争取赔偿金至关重要。

2. 与企业协商。在发现企业可能存在需要支付赔偿金的情况时,员工可以先尝试与企业进行协商。以平和的态度与企业沟通,说明法律规定和自己的诉求,看是否能够达成一致。有些企业可能并不是故意违法,通过协商可能会解决问题。

3. 寻求工会帮助。如果与企业协商不成,员工可以向工会寻求帮助。工会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会代表员工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协商,为员工争取合理的权益。

4. 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工会的协调也没有效果,员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仲裁申请书和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会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决。

5. 提起诉讼。如果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意,员工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诉求。

综上所述,企业裁员在多种情况下需要支付赔偿金,员工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清楚赔偿金的计算方式,并掌握争取赔偿金的正确方法。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免费问律师 提示: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