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损害赔偿 > > 正文

入职一年不到辞退如何赔偿

曾行君 律师
曾行君 律师

四川格豪律师事务所

擅长:婚姻家事, 劳资纠纷, 债权债务,

在职场中,员工被辞退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入职还不到一年就遭遇辞退,很多员工都不清楚自己应得到怎样的赔偿。了解相关的赔偿规定,不仅能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也能让员工在面对此类情况时更加从容。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入职一年不到辞退的赔偿问题。

一、入职一年不到辞退如何赔偿

当入职不满一年被辞退时,赔偿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形判断。

如果是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例如,小李入职8个月,月工资5000元,单位违法将其辞退,那么小李应获得的赔偿金为5000×2 = 10000元。

若用人单位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者存在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等情形,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比如小张在试用期内工作态度消极,经常迟到早退,给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单位以不符合录用条件将其辞退,这种情况下单位无需支付赔偿。

要是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等情形,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例如小王患病医疗期满后无法胜任原岗位,单位为其调整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小王或者额外支付小王一个月工资后将其辞退,同时还需按照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假设小王入职4个月,月工资4000元,单位应支付的经济补偿为4000×0.5 = 2000元,若没有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还需额外支付4000元工资。

入职一年不到辞退如何赔偿(0)

二、入职一年不到被辞退可以领取失业金吗

能否领取失业金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对于入职不满一年的情况,如果所在单位和本人缴纳失业保险费不足一年,通常无法领取失业金。但如果单位和个人在之前有过缴纳失业保险费且累计满一年,同时满足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和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这两个条件,就有可能领取失业金。比如小赵之前在A公司工作2年,缴纳了2年的失业保险,后来到B公司工作5个月被辞退,且办理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意向,那么小赵就有资格申请领取失业金。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包括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形。若员工主动辞职,则不符合领取失业金的条件。在申请失业金时,员工需要向当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相关材料,如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失业登记证明等,经审核通过后才能领取。

三、入职一年不到被辞退怎样维权

当入职不满一年被辞退且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员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维权。

首先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员工可以先与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或者相关负责人沟通,明确表达自己对辞退决定的看法以及认为应获得的赔偿。通过友好协商,部分问题可能会得到妥善解决。比如小陈入职7个月被辞退,他与单位沟通后,单位意识到辞退程序存在问题,最终给予小陈相应的经济补偿。

若协商不成,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员工可以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辞退通知等,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劳动监察部门会对投诉进行调查处理,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会责令其改正。

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以及相关证据材料。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仲裁裁决,员工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例如小孙入职9个月被辞退,与单位协商和投诉都未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最终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小孙的诉求,要求单位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员工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理,作出公正的判决。不过诉讼程序相对复杂,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综上所述,入职一年不到被辞退的赔偿等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员工需要了解自己的权益和相应的法律规定。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免费问律师 提示: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