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损害赔偿 > > 正文

未签劳动法被辞退怎么赔偿

曾行君 律师
曾行君 律师

四川格豪律师事务所

擅长:婚姻家事, 劳资纠纷, 债权债务,

在职场中,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甚至还会随意辞退劳动者。这让许多劳动者陷入了困惑和无助,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维护合法权益,能获得怎样的赔偿。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未签劳动法(准确来说是未签订劳动合同)被辞退的赔偿问题。

一、未签劳动法被辞退怎么赔偿

当劳动者遇到未签订劳动合同就被辞退的情况,赔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其一,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举例来说,小张在一家公司工作了 8 个月,公司一直未与他签订劳动合同,那么从第 2 个月开始到第 8 个月,小张就可以要求公司支付双倍工资。计算方式为:原本的工资加上额外一倍的工资,即一共可获得 7 个月的双倍工资赔偿。

其二,违法辞退的经济赔偿金。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合法理由辞退劳动者,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例如,小李在公司工作了 2 年 3 个月,月工资为 5000 元,公司违法将其辞退,那么公司应支付的经济赔偿金为:5000×2.5×2 = 25000 元。

不过,劳动者要获得这些赔偿,需要收集相关证据,如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聊天记录等,以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工作的时长等情况。

未签劳动法被辞退怎么赔偿(0)

二、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如何维权

当劳动者遭遇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的情况,维权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这是比较温和的一种方式,劳动者可以先向用人单位提出自己的诉求,如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和经济赔偿金等。在协商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智,摆事实、讲道理,拿出相关的法律依据。比如,劳动者可以明确指出《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和违法辞退的规定,让用人单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如果协商成功,双方可以达成和解协议,用人单位按照协议支付相应的赔偿。

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职责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劳动者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据材料,如工资条、工作证等,向劳动监察部门详细说明情况。劳动监察部门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如果发现用人单位确实存在违法行为,会责令其改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维权途径。劳动者需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并附上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如果劳动者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整个维权过程中,劳动者要注意维权的时效性,避免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而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劳动关系

在未签订劳动合同被辞退的案件中,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至关重要。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是重要的证据之一。例如银行工资流水明细,上面会清楚显示用人单位给劳动者发放工资的时间、金额等信息。通过工资流水,可以直观地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经济往来,从而间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工资条也是一种常见的证据,上面通常会包含劳动者的姓名、工号、工资构成等信息。

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也是有力的证据。这些证件一般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发放的,上面会有劳动者的照片、姓名、所在部门等信息,能够直接证明劳动者是该用人单位的员工。

考勤记录同样不可忽视。包括纸质的考勤表、电子考勤记录等。考勤记录可以证明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时间和出勤情况,是证明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的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也可以作为证据。这些记录中如果涉及工作安排、任务分配、工资待遇等内容,都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同事的证人证言也有一定的证明作用。如果有同事愿意为劳动者作证,证明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工作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劳动者证明劳动关系。

综上所述,未签订劳动合同被辞退的劳动者有多种赔偿权益可以争取,同时要掌握维权的方法和收集相关证据。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免费问律师 提示: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