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遭遇工伤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而工伤后辞职更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很多人都关心工伤后辞职是否能获得赔偿金以及能获得哪些赔偿金,这不仅关系到受伤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保障。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工伤后辞职有什么赔偿金
工伤后辞职,员工可能获得的赔偿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这是根据伤残等级来确定的。例如,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其次是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这两项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以北京为例,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合并计算,标准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5至30个月的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30个月,六级25个月,七级20个月,八级15个月,九级10个月,十级5个月。
如果工伤员工在工伤治疗期间还存在停工留薪期工资未支付完毕的情况,在辞职时也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二、工伤后辞职赔偿金的申请流程
要获得工伤后辞职的赔偿金,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申请。第一步是工伤认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二步是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步是申请赔偿金。在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员工可以根据鉴定结果,向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申请相应的赔偿金。如果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了工伤保险,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那么所有的赔偿金都由用人单位承担。员工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金的支付事宜,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来解决。
三、工伤后辞职赔偿金的影响因素
工伤后辞职赔偿金的数额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伤残等级,不同的伤残等级对应着不同的赔偿标准,伤残等级越高,获得的赔偿金也就越多。例如,一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远远高于十级伤残。而且,高等级伤残在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方面也会有更优厚的待遇。
第二个因素是本人工资。本人工资越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数额就越大。同时,一些地区在计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时,也会参考本人工资或者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伤保险政策也有所差异。因此,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在不同地区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赔偿标准可能会相对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赔偿标准可能会相对较低。
第四个因素是用人单位的态度和支付能力。如果用人单位积极配合员工申请赔偿金,并按时足额支付,那么员工能够顺利获得赔偿金。但如果用人单位拖延支付或者拒绝支付,员工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不仅会增加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还可能会影响赔偿金的最终数额和支付时间。
综上所述,工伤后辞职员工可能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赔偿金,申请赔偿金需要按照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流程进行,赔偿金的数额会受到伤残等级、本人工资、地区差异和用人单位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