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纠纷等各类纠纷解决过程中,仲裁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式。当劳动者或当事人在仲裁中提出了赔偿金和补偿金的诉求,却遇到仲裁结果不支持补偿金的情况,这无疑会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助。那么此时该如何去争取应得的补偿金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仲裁赔偿金不支持补偿金怎么拿
当仲裁不支持补偿金时,首先要仔细审查仲裁裁决书。仲裁裁决书中会详细说明不支持补偿金的理由,可能是证据不足、法律适用不准确或者诉求本身不符合法定条件等。比如,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但未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解除的行为,仲裁委就可能不支持补偿金诉求。
如果发现是证据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收集和补充相关证据。例如,若以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由主张补偿金,那么就需要收集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记录等能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未按时足额支付情况的证据。可以通过银行流水来证明工资发放的时间和金额,以考勤记录来证明自己的工作时长和出勤情况。
若认为仲裁存在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且将补充完善后的证据提交给法院。
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也是一种途径。有时候,通过友好的沟通协商,用人单位可能会考虑支付一定的补偿金以解决纠纷。可以向用人单位说明法律规定和自身的合理诉求,争取达成和解协议。
二、仲裁不支持补偿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证据不足是仲裁不支持补偿金的常见原因之一。在劳动纠纷中,劳动者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例如,在主张用人单位单方面调岗降薪的补偿金时,需要提供能证明用人单位进行了单方面调岗降薪且未经自己同意的证据。如果仅口头陈述而没有书面的调岗通知、工资变更记录等证据,仲裁委很难支持补偿金诉求。
诉求不符合法律规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类型的补偿金有其严格的法定条件。比如,经济补偿金通常是在用人单位存在法定过错或者劳动合同终止等特定情形下才需要支付。如果劳动者在不符合这些法定情形的情况下主张补偿金,仲裁委自然不会支持。像劳动者主动辞职且用人单位不存在法定过错时,一般是无法获得经济补偿金的。
程序问题也可能导致不支持补偿金。比如,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先进行调解或者未在规定的时效内提出诉求等。有些纠纷需要先经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机构的调解,如果未经调解直接申请仲裁,可能会因为程序不合法而导致补偿金诉求不被支持。
三、拿到补偿金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在劳动领域,拿到经济补偿金有多种法定情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是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动议的,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例如,用人单位因经营战略调整,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此时就需要按照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也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比如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劳动者以这些理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降低了原来的劳动条件,如降低工资待遇等,导致劳动者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是因为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劳动者因此失去工作,用人单位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总之,当遇到仲裁不支持补偿金的情况时,要冷静分析原因,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