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损害赔偿 > > 正文

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怎么办

蒲剑秋 律师
蒲剑秋 律师

四川国参律师事务所

擅长:刑事案件, 合同纠纷, 劳资纠纷,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赔偿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害时,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然而,有时候申请人会遭遇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的情况,这无疑给申请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无助。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一些情况。

一、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怎么办

当申请国家赔偿不被受理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要仔细查看不予受理的通知,明确不受理的理由。国家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受理决定时,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如果理由是申请材料不齐全,比如缺少关键的证明文件、身份证明等,那么申请人应及时按照要求补充完整材料后再次申请。例如,在一些涉及行政赔偿的案件中,可能需要提供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若当时未提供,就可能导致不予受理,补充后重新申请是可行的办法。

如果对不予受理的理由存在异议,申请人可以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以刑事赔偿为例,赔偿义务机关是公安机关的,若其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申请人可向其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会对申请和不予受理的理由进行重新审查。在复议过程中,申请人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复议机关一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

若复议后仍未得到满意结果,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赔偿委员会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以确定是否应该给予国家赔偿以及赔偿的具体数额等。在这个阶段,申请人需要准备充分的证据和详细的陈述,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提供能够证明损害事实存在、损害与国家机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证据。

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怎么办(0)

二、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存在多种常见原因。一是申请主体不适格。国家赔偿的申请主体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申请人与损害事实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就不符合申请条件。比如,甲与乙是朋友关系,乙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侵害,但甲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国家赔偿,这种情况下就会因主体不适格而不予受理。

二是超过申请时效。申请国家赔偿有严格的时效规定。一般来说,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如果超过了这个时效期限,除非有法定的时效中止等情形,否则申请将不被受理。例如,公民在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由于自身疏忽等原因,在三年后才申请国家赔偿,就可能因超过时效而被拒绝。

三是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国家赔偿有明确的范围规定,并非所有的损害都能获得国家赔偿。比如,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申请人的情况属于这类不在赔偿范围内的情形,申请就会不予受理。一些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的损害,通常也不在国家赔偿范围内。

三、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后有哪些救济途径的时效规定

当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后,不同的救济途径有不同的时效规定。如果是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一般来说,赔偿请求人对赔偿义务机关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受理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这三十日的期限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申请人必须在这个期限内提出复议申请,否则将可能丧失复议的权利。例如,申请人在 5 月 1 日收到不予受理通知,那么最迟应在 5 月 31 日前向上一级机关提交复议申请。

对于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的情况,如果是经过复议的案件,赔偿请求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这里的期限规定是为了保证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同时也督促申请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

如果赔偿义务机关是人民法院的,赔偿请求人可以依照规定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同样也有相应的时效要求。在整个申请国家赔偿及后续救济的过程中,时效规定是非常关键的,申请人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可能会因为错过时效而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当申请国家赔偿不予受理时,我们要冷静分析,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了解常见的不予受理原因和救济途径的时效规定,有助于申请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免费问律师 提示: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