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职场环境中,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然而,仍有不少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或逃避责任,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不仅让员工的权益处于风险之中,也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当遇到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的情况时,员工能获得怎样的赔偿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赔偿多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具体计算方式如下:起始时间是从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开始计算。比如,员工从 2024 年 1 月 1 日入职,公司一直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那么从 2024 年 2 月 1 日起,公司就需要支付双倍工资。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如果公司在 2024 年 6 月 1 日与员工补签了劳动合同,那么 2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这四个月,公司需要支付双倍工资。
这里的双倍工资,是指在正常支付员工当月工资的基础上,再额外支付一倍。例如,员工月工资为 5000 元,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四个月里,公司除了正常发放每月 5000 元工资外,还需额外支付 5000 元×4 个月 = 20000 元。
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时,从满一年的当日开始,公司也需要继续支付双倍工资,直到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主张双倍工资是有时效限制的。一般来说,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员工维权的流程是怎样的
当员工遇到公司不签劳动合同的情况时,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维权。第一步,收集证据。证据是维权的关键,员工需要收集能够证明自己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第二步,与公司协商。员工可以先尝试与公司进行友好协商,要求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支付相应的赔偿。在协商过程中,员工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邮件等。如果协商成功,双方可以达成一致协议,公司按照协议进行赔偿并签订劳动合同。
第三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协商不成,员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时,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相关材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在受理后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一般来说,仲裁的审理期限为 45 天,案情复杂的可以延长 15 天。
第四步,提起诉讼。如果员工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员工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整个维权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和复杂,员工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维权,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对于公司来说,不签劳动合同存在多方面的法律风险。经济赔偿风险是最直接的。如前面所述,公司需要向员工支付双倍工资,这无疑会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而且,如果公司长期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赔偿金额会不断累积,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风险。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公司的用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否则需要承担更高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商业秘密保护风险。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公司可能无法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这就导致公司的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等容易被泄露,竞争对手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损害公司的利益。同时,员工离职后也可能不受竞业限制的约束,到与公司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工作,给公司带来竞争压力。
劳动争议风险也会增加。由于没有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如工资支付、加班时间、福利待遇等问题,公司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员工可能会以没有劳动合同为由,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诉求,而公司由于缺乏书面合同的约束,难以有效反驳,增加了劳动争议的处理难度和成本。
综上所述,公司不签劳动合同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公司自身都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员工在遇到公司不签劳动合同的情况时,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司也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及时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