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损害赔偿 > > 正文

未买工伤险工伤单位如何赔偿

陈雅雯 律师
陈雅雯 律师

福建华弘律师事务所

擅长:婚姻家事, 刑事案件, 合同纠纷,

在工作中,工伤是一个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颇为关注的问题。工伤保险就像是一份保障,能在职工遭遇工伤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用人单位没有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的情况。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员工不幸遭遇工伤,单位该如何进行赔偿呢?这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未买工伤险工伤单位如何赔偿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职工发生工伤后,单位需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1. 医疗费用:职工因工伤进行治疗,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这些费用原本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但由于单位未买保险,就由单位承担。治疗工伤所需费用需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紧急情况下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2. 停工留薪期工资: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

3. 伤残待遇: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的伤残等级,单位要支付相应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例如,一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等。如果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4. 工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单位要支付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未买工伤险工伤单位如何赔偿(0)

二、未买工伤险工伤单位赔偿流程是怎样的

1. 工伤认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3. 赔偿协商:在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可以与用人单位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双方可以根据鉴定结果,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确定赔偿金额。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用人单位应按照协商结果及时支付赔偿费用。

4. 仲裁或诉讼: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需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工伤的事实和自己的主张。

三、未买工伤险单位除赔偿外还有哪些法律后果

1. 行政处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2. 信用影响:用人单位未依法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可能会对其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在一些地区,相关部门会将用人单位的这种违法行为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企业招投标、融资等方面产生不利后果。

3. 社会责任和舆论压力:用人单位不购买工伤保险,在职工发生工伤后不积极履行赔偿责任,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舆论的谴责。这不仅会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还可能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企业的内部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未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在职工发生工伤时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同时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信用影响等法律后果。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免费问律师 提示: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