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损害赔偿 > > 正文

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赔偿多少

刘微微 律师
刘微微 律师

四川杰可律师事务所

擅长:婚姻家事, 刑事案件, 合同纠纷,

在职场中,员工正常的辞职本应是一件合理且常见的事情。然而,有些公司却会故意刁难员工辞职,这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和谐的劳动关系。那么当遇到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的情况时,员工能获得多少赔偿呢?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让您对自身权益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赔偿多少

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是否需要赔偿以及赔偿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1. 若员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这三十日的预告期内,公司故意刁难员工,但最终员工还是完成了离职流程,这种情况下公司一般无需支付赔偿。因为员工是主动提出离职,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2. 但如果公司的刁难行为导致员工无法正常离职,给员工造成了实际损失,比如延误了员工到新单位入职的时间,造成了工资收入的损失等,员工可以要求公司赔偿这部分实际损失。员工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与新单位签订的入职协议、工资单等,来证明损失的存在和具体金额。

3. 若公司故意刁难员工,以各种不合理的理由阻止员工离职,导致员工被迫离职,这种情况可能被认定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例如,员工在公司工作了 3 年 5 个月,月平均工资为 5000 元。如果被认定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公司应支付的赔偿金为:3.5×5000×2 = 35000 元。

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赔偿多少(0)

二、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员工如何维权

当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时,员工可以采取以下维权措施。

1. 与公司协商。员工可以先尝试与公司进行友好沟通,明确指出公司的行为是不合理的,表达自己正常离职的诉求。在协商过程中,员工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以防后续需要。比如,通过邮件或者微信与公司相关负责人沟通,记录下协商的内容。

2.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协商不成,员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的违法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可以责令公司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理。员工在投诉时,要提供详细的资料,包括自己的身份信息、与公司的劳动关系证明、公司刁难行为的具体情况等。

3. 申请劳动仲裁。员工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相关证据等材料。在仲裁过程中,员工要积极陈述自己的主张,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求。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裁决。如果员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 寻求工会帮助。如果所在单位有工会组织,员工可以向工会反映情况,工会会代表员工与公司进行协商和调解,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具有丰富的处理劳动纠纷的经验,能够为员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三、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

1. 不批准离职申请。员工按照正常程序提交了书面离职申请,但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批准,比如声称工作交接未完成、目前公司业务繁忙离不开该员工等。有些公司甚至在员工的离职申请上直接写上“不同意”,也不说明具体原因,让员工陷入两难境地。

2. 拖延工作交接。在员工准备进行工作交接时,公司故意拖延时间。比如安排繁琐的交接流程,要求员工重复提交各种文件和资料,或者故意不安排合适的人员来接收工作。这不仅会影响员工的正常离职,还可能导致员工在离职过程中产生焦虑和压力。

3. 克扣工资和奖金。公司可能会以员工工作未完成、给公司造成损失等借口,克扣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有些公司会在员工离职时,以各种名义扣除一部分工资,如所谓的“培训费”“办公用品损耗费”等,但这些费用在员工入职时并未明确说明。

4. 破坏员工职业声誉。公司可能会在员工离职时,向其他用人单位或者同行业散布不利于该员工的言论,影响员工的职业声誉,使得员工在后续的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例如,向其他公司反馈该员工工作能力差、不遵守纪律等虚假信息。

总结来说,公司故意刁难员工辞职的情况较为复杂,赔偿金额要依据具体情形确定,员工也有多种维权途径可选择。同时,了解公司常见的刁难手段能让员工提前做好防范。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免费问律师 提示: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热门文章